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白城四世同堂“最美家庭” 八旬老人学“孟母三迁”

  • 小袄
楼主回复
头像装饰卡
认证会员核心会员
  • 阅读:911
  • 回复:2
  • 发表于:2014/6/3 9:22:12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白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为让孩子读好书,她不顾生活艰辛多次搬家,留下现代版“孟母三迁”的美谈;为塑造子女的优秀品德,她身体力行,把攒下的新衣服捐给社区里的贫困家庭。她叫樊桂英,出身农家,却以八旬高龄承载着榜样的力量,带领全家36口人扶贫济困,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的荣耀。

“孟母三迁” 为让子女学知识有文化

住在老儿子家里,儿子媳妇孝顺,樊桂英知足,所以常乐。没事的时候,她喜欢到郊区的老房子看看,哪里墙皮掉了,顺手和点泥就给补上。这老房子买下几十年了,见证了当年的一段故事。

樊桂英没读过书,让自己的7个孩子能识字、有文化是她最执着的追求。在内蒙古老家时,大女儿才14岁,村上的人就让她辍学务农,樊桂英马上做出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激烈”反应:她带着丈夫孩子举家搬出村子,辗转到了白城市通榆县向海乡,当起了没资格分田的外来户。就算打零工也成,只要孩子能上学。1980年,孩子们要读初中和高中,樊桂英再次搬家到距离通榆县城最近的郊区,让孩子们到县里读书。

多年过去,老人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仅7个子女成了“能识字的文化人”,他们的下一代也不敢荒废学业。在这个儿孙满堂的大家庭里,出了一个硕士、17个本科生、5个专科生;9人当上公务员,还有两名军官和4名在读大学生。

热心公益 八旬老人带领全家累计捐款40余万

如今,家里四世同堂36口人,每周一小聚,每月一大聚,大伙凑到一起谈的话题不光是自己的柴米油盐,还有这个大家庭的“公益事业”。他们统计了这样一组数字:截至目前,全家共长期资助6名孤儿;多年来,通过各种渠道累计向社会无偿捐献资金达40余万元。

“在这方面,姥姥是个好榜样!”已经成家立业的焦雯倩是家里的第三代,吉林师范大学毕业后在通榆县交通局任职。在她眼里,姥姥樊桂英就是个热心肠。

“她是那种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的好处她一辈子都记在心上。尽管83岁了,还是年年都回向海乡的村里看望在困难时期帮助过自己的老邻居。她总说,给人是幸福,欠人是受罪。”焦雯倩说,姥姥没工作,没社保,子女们给她的钱舍不得花,给她买的衣服也舍不得穿,攒到一块捐给社区的困难户。姥姥总说:“给没有衣服穿的人一丝儿布条人家都知道暖和,给有棉袄穿的人一丝儿布条他都嫌热。”

家和万事兴 好传统要代代传

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樊桂英平时不牵扯大伙的小日子,但亲情不能因此变得疏远。夏天,樊桂英干脆搬到郊外的老房子住,洒水种菜,养花栽果。孩子们心里都明白,这是老人为一大家子人打造的一个“根据地”。

“周末时,我们都过去聚会,劳动、娱乐两不耽误,可热闹了。”焦雯倩说,一家人每年还要举行一次“家庭联欢会”。孩子们把一年的工作、学业成绩向大家庭作个汇报,还得十分认真地进行才艺表演,唱歌跳舞、朗诵书画,还有弹古筝的……

“实际上,这是一种家道,把家风、家训、家里的好传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下一代。”焦雯倩说,姥姥没文化,她的话很平实:“挨着勤的没懒的”“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就是这些大白话,影响着一个家的成长。转自吉和网
  
  • 悄然来临001
  • 发表于:2014/6/3 15:50:53
  • 来自:吉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个挺好
  
  • 东坡无肉
  • 发表于:2014/6/3 19:46:44
  • 来自:吉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好家庭,这样的老人值得大家学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