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白城已经消失的行当

  • 红领巾
楼主回复
  • 阅读:5838
  • 回复:22
  • 发表于:2013/11/7 13:07:34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白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白城人过去从事的老行当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但是,这些老行当在那时所发挥的作用,已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任凭岁月浪潮的冲洗,却怎么也打磨不掉,时时在脑海中闪回。



 1、卖货郎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打起鼓来,敲起锣哎,推着小车来送货,车上的东西实在是好啊,有学习文化的笔记本,钢笔、铅笔、文具盒,姑娘喜欢的小花布,小伙扎的线围脖……”这是著名歌唱家郭颂在上个世纪50年代演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从这首东北民歌中,不难看出东北老百姓对卖货郎的喜爱与尊敬。

    在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白城,交通闭塞,流通滞后,特别是偏远的农村,人们买点针头线脑、铁铣洋镐都要跑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镇上才能买到。于是,便派生了卖货郎这一谋生职业。早期的白城,卖货郎流动于大街小巷,给普通百姓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很大方便,以至于卖货郎一进村便给人们带来喜庆,大家奔走相告,喜笑颜开。尤其是那卖货郎的吆喝声不时传入人们的耳畔:“三斤苹果两斤梨,谁吃谁买谁便宜。”“张飞买马张飞骑,关公不买干着急。”“今天碰着今天买,到时用来不着急。”“香烟洋火绣花线,瓷缸顶针橡皮筋。”“橡皮铅笔文具盒,饼干杂拌和炉果……”

    那卖货郎的吆喝声饶有韵味,或粗犷、或高昂、或婉转、或干脆,和着拨浪鼓的敲打声搅得你心花怒放,就是不想买东西,也要跑到卖货郎的担子前观看。我小时侯看到的卖货郎就是一根扁担一面鼓,两只箱子挑天下。这就是卖货郎的全部行头。别看卖货郎做的是“一扁担”买卖,但是挑来的货品还真不少,货品都是人们需要的小商品,什么女人用的发卡、头饰、围巾、顶针、头绳、雪花膏……什么男人用的香烟、鞭稍、背心、镰刀、洋叉、蛤蜊油……什么小孩子喜欢的糖果、皮筋、火药纸、玻璃球、陀螺、文具……什么老人用的烟袋锅、裹脚布、簪子、锥子等等,针头线脑,鸡零狗碎,花样翻新,应有尽有,堪称一个流动的小百货。无论什么货物,既可以用现钱购买,也可以用鸡蛋、牙膏皮、皮张、废铜烂铁兑换。在白城的乡村,卖货郎的货担子总是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有些不买东西的小孩子也常常从人缝里挤到前面,站在货郎担前看这看那。卖货郎总是笑容满面,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位顾客挑选着物品。有的少妇拿起一根发卡,别在自己的发髻上,让身边的人瞧瞧好不好看,再别到同伴头上看看效果;有的大婶在精心挑选五颜六色的绣花线,问货郎这种线褪不褪色、能绣多大的花;有的老大爷拿起一根烟袋杆,往手上敲敲看看韧劲等等,挑来挑去、换来换去的。有的女孩围着货郎担子,精心挑选那五颜六色的绣花线。她们平时没事做时聚在一起,嬉闹着学绣花,什么青山绿水、鱼虫花草、荷塘月色、花好月圆……一针一线,专注细致,颜色搭配均匀,让人感觉到那针线活的真实新鲜。那个时候村子里的父母时常教育自己的女孩儿要会做布鞋、绣枕头、缝衣服,不然是不好出嫁的。那时流动在白城乡村的卖货郎的货物价格一直很稳定,一分价钱一分货,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如果有哪个买主这次没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卖货郎会满脸赔笑致歉“对不起,下次一准给你捎来”。如果有人钱没带够,卖货郎会慷慨的说:“没关系,下次来再补上。”那时的白城卖货郎讲诚信,买货的人也讲诚信。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卖货郎甩掉扁担、挑子,像郭颂歌里唱的那样“推着小车来送货”,再后来有的卖货郎赶着毛驴车来送货,再后来白城农村相继成立了供销社,十里八村有一个销售网点,人们都上供销社买东西了。渐渐地,卖货郎好像一夜之间不见了,那货郎担、拨浪鼓声和吆喝声也跟着消失了。故乡的卖货郎如同儿时的玩具锁进记忆的小匣子,静静地洞悉世间的繁华与凄凉。当若干年后我们打开尘封已久的匣子时,会感到甜甜的味道,沁人心脾,记忆犹新。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 红领巾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7 13:25:43
  • 来自:吉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3.马车夫


登录查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说起在白城已经消失的四轮洋马车,很少有人记得它那“绅士”的样子了。已经逝去的著名华人歌星邓丽君曾唱过一首赞颂洋马车的歌,歌名叫《我心爱的小马车》,那段歌词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心爱的小马车,不达目的不休息。我心爱的小马车,道路总有崎岖,驰骋在夕阳里,这一辈子难忘记。”是啊,凡坐过洋马车的人,比现在做凯迪拉克、宝马轿车记忆都深。为什么?缘于那时的洋马车真是太豪华了。
     在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白城、洮南、镇赉、大安、通榆都有洋马车来往于大街小巷、车站码头之间。那时的白城市和各县城还没有柏油路,白城火车站到金百合超市这段路是用小石块铺就的,而镇赉火车站到白天鹅商厦(老北门)这段路还是凸凹不平的土路,两边都是庄稼地。那洋马车走在这样的路上不颠簸吗?这可就看出洋马车的长处了。那时,驰骋在白城大街小巷的洋马车都是舶来品、外国货,不然白城人怎么管它叫洋马车呢!这种洋马车不同于中国两个轮子的马车颠的厉害,它是四个轮子,前边有两个小车轮,后边有两个大车轮,四轮马车用旋转式前轴以转动方向,马拉车转弯时省力。四轮外圈装有钢丝橡胶,用于减震,整片的轮辋、轮箍以增加强度,减少颠簸,同时用镶有金属边的轮毂以减少磨擦。整个车是独辕,双轭、双轴、多辐,轮毂甚长,车箱位于两个车轴正中,龙舟形车身下安有弹簧和钢垫,与现在的轿车底盘相似,坚固、轻便、美观,减震性能大为提高。而车箱都是带弹簧的软沙发座,所以乘客乘坐在车里,行走在凸凹不平的路上也感觉不到颠簸。那时驾驭洋马车的马都是体型肥硕、毛色发亮的洋马,而且两匹马高矮一样、毛色一样,或白或黑或枣红或“雪里站”,连鬃毛剪得都一样,两匹马配戴皮制马龙头和缰绳,马头上挂着铜铃铛,行走起来“哗哗”作响,非常绅士,再加上拉着车厢安装玻璃门、玻璃窗、用天鹅绒衬里的黑色车身,行走在街上就像现在豪华轿车一样吸人眼球,成为当时城市交通的重要交通工具和一道靓丽的风景。我记得邻居家一个姑娘出嫁,婆家就是用披着红色布篷的洋马车把姑娘接走的,好叫人羡慕。人们喜欢马车的优雅和诗意,喜欢乘坐马车从容地穿过繁华大街和古旧的城区街巷去访朋问友,和现在“打的”一样。但最“牛”的还是赶洋马车的马车夫了。俄罗斯有一首《马车夫》的歌曲就歌颂了马车夫赶洋马车的惬意。我在镇赉县商业小学(现新兴小学的前身)念一年级时,有个同学的爸爸是个马车夫,每当放学之时,她爸爸就顺道赶着洋马车来接她,每当看到她蹬上颤微微的洋马车从车厢里挥手向我“拜拜”时,那得意的样子让我好妒忌,甚至想为啥自己的爸爸不是个马车夫呢。有一天,我送给她一把削铅笔小刀,她让她爸用洋马车捎了我一段“脚”,哎呀,那把我高兴的,就像现在乘坐“737”客机一样,我还发誓,将来我长大了一定做一个马车夫。可后来,我那个同学的爸爸很长时间不来用洋马车来接她了,一打听,原来她爸有一天把马车赶毛了(马突然受惊吓狂奔),不仅摔伤了胳膊,连洋马车也摔坏了,我挺为她爸爸惋惜的。
        追溯历史,人类发现可以采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但最先发明轮子的那个人是谁,又是谁第一个造出了带轮的车辆,当下已经无法考证了。总之,轮子的出现,带来移动到滚动的飞跃。最早制造出车轮的人,实际上是创造了一个滚轴,这种东西大大地减少了在地上移动时的摩擦。
随着时代的发展,洋马车早已成了历史文物。现在白城大街小巷,跑的都是各种牌子的轿车,出门探亲访友,出租车招手即来,比坐洋马车的年月惬意多了。但不管现代轿车多么豪华,儿时对洋马车的奢望还历历在目,镌刻在记忆中。
  
  • 红领巾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3/11/7 13:27:27
  • 来自:吉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现在儿时的记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
你还能记得什么跟白城有关且现在不流行的行当呢?
  
  • 红领巾
楼主回复
  • 发表于:2014/2/27 13:16:04
  • 来自:吉林
  1. 21楼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老帖子还有人,我很欣慰啊!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