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雄起瀚海的白城一中!!!

  • 千紫
楼主回复
  • 阅读:3604
  • 回复:1
  • 发表于:2010/4/29 17:13:22
  • 来自:吉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白城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985年,正值全国改革大潮汹涌澎湃之际,改革的潮水刚刚在教育界荡起层层涟漪,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白城一中却溅起了簇簇浪花。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把握时机的白城一中,针对当时严重阻碍学校事业发展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分配机制,认真学习和借鉴当时国内外学校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就教学质量、效益这一精神产品能否进行量化描述的问题展开学习讨论,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实施了“一制两法”,即岗位责任制、考核法和赏罚法。“一制两法”的实施将每位教师的常规教学工作及效益都进行量化描述,并和考核分数对应转换,直接或间接地与个人奖金、评职晋级、提拔使用等挂钩,开始消除“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不正常现象,此举得到名级领导的支持和大多数群众的欢迎。1990年,学校在全市第一家实行了内部结构工资制,各项工作随之呈现勃勃生机,社会声望鹊起。他们“量化管理学校”的经验,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赞赏。实施改革实验的原任校长蒋鸿达当选为全国首批优秀中学校长。  1994年以后,学校为彻底消除“干好干差一个样”和个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继续加强对教学效益评价理论的研究。在几年的实践中,他们总结出了由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组成的课堂教学效益评价MGC模式,并在实践中多次修订完善原来的考核办法,继续改革内部分配制度。为改变只追求平均分教学成绩考核的作法,他们先后尝试增加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和提高率等项内容,逐步加大效益考核比重,不断强化教师的素质教育质量观念。他们的做法引起许多教育同仁的关注,并三次被邀请参加全国普教评价、四次参加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等学术研讨活动。当时的校长王志臣主持的重点科研课题《中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评价的研究》获吉林省“八五”期间优秀科研课题成果二等奖。
  在近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中,他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育人工程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工程,素质教育需要一种和谐的环境,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同心协力才能奏效,尤其是学校正处在教师新老更替,师资水平还不都是很过硬的情况下,更要扬长避短,尽量营造一种互助合作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员的、学科的、各课组教师的整体优势,才能获得教学的高质量。1998年,盖雁校长主持的吉林省“九五”重点科研课题《课堂教学效益评价实践与理论研究》被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确定为首批立项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盖校长发现,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全校绝大多数同志已经适应了独具本校特色的“多劳多得、优劳优酬、重责重奖”的运行机制,靠竞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不断加强,这固然有其可喜可贺的一面,但由于学校阶段投入奖金“上封顶、下保底”的总数基本不变,因此这个机制就只能是“你多我必少”式的校内竞争机制。实际上,有些教师已经开始趋向于“人自为战”,有些则趋向安于现状,十分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而要改变这种,就要调整评价思想,进一步强化形成性评价,突出团队精神和教育科研对现实工作的导向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在1998年初,他们对校内管理改革做了较大的修改,而这次选择的切入点就是变“校内竞争”为“校外竞争”,变“奖金总数固定”为“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变“人自为战”为“整体作战”,变“安于现状”为“不懈追求”。在效益评价一级指标体系中,除原有的“学生反映”评价等项目之外,学校又增设了自我评价、教师互评、领导参评等量化评价项目。在二级指标体系中,他们设置了利于团结协作的考证内容。实验证明,这种评价的仿真度较高。在教学成绩考核方面,他们仍坚持教学成绩与结构工资直接挂钩的做法,但对同学科同进度的教师,不再作直接的个人成绩对比评价,而是将他们视为一个整体,只在期末进行全市重点高中联考时,与兄弟校相同年段相同学科的整体成绩进行比较评分,并据此发放结构工资。这样调整,一改过去那种校内同行互争总数固定奖金的做法,引导教师共同竞争更高的不封顶的奖金,既留有竞争余地又利于教师的团结合作。2年多来,广大教职工竞争意识不减,而和谐施教气氛日浓,学科渗透、合作学习蔚然成风。学校与此相关的论文先后在吉林省和国家级学术会议上交流,其中盖雁校长的《以评促改、科研兴校》一文,被选入《建国50周年·中国教育改革巡礼》。他的另一篇《适应市场经济,深化体制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于1999年1月7日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会全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专业委员会召开的“全国素质教育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上交流并被评为三等奖。 
  白城一中开展的“量化管理”、“以评促改”活动,从启动、发展、调整三个阶段的不断深化与完善,形成了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的崭新范例。
  

以评促改,转轨换型,创建素质教育新模式

    

  当代学校就有两个系列的教育:一个是学生的素质教育,一个是教师的素质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且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涉及面广,其中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总开关”。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情况,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观念如何更新和接受再教育的崭新课题。因此,在队伍建设中,白城一中始终把更新观念和继续教育工作摆在首位。他们十分重视在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干部、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高新技术的学习与研究,并尽力在开展诸如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在参加教育科研实验等活动中加以运用,力争做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育人。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在教师中提出了“12345”战略,即实现一个目标: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思想好、业务精、素质强的教师队伍;提高两个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提倡三种意识:精品意识、超前意识、竞争意识;弘扬四种精神:开拓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启动五项工程:继续教育工程、安居工程、引进工程、名师工程和新秀工程。
  首先启动以“四师”(师德、师观、师魂、师能)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工程。为使教师们的观念更新跟上时代的发展,他们一方面由教代会组织员工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学校每有重大改革或新的评价考核方案出台,都必须经过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反复讨论过程,广大教师在其中既能增强学校主人翁意识,又能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本职业务等多方面的素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常规素质培养工作。他们在认真组织全体教师严格地按照省、市相关部门的部署开展学习的同时,还有重点、有针对性地经常开展“怎样做好新时期的班主任”、“微机操作”、“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利用”等专题学习讲座活动,学校教科室创办了每周一期的《教科信息》报,既为教师接受继续教育、进行“终生学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又因设有校内“教师论坛”等栏目而为广大教师发表教育教学心得体会、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舞台。  学校的教育学会每年都召开学术年会,宣读、评奖论文,交流信息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教科所、教育学会的教研活动。为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跟上全国的发展形势,更好地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他们还不惜付出重金,派部分干部、教师连年参加中国教育学会所属的学会及吉林省教研部门举办的各类学术研讨会。1998年暑期以来,他们又选派语文、数学、外语、化学等学科的青年教师,几十次分赴长春、北京、杭州、福州等地,参加教材改革和学科素质教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这些教师回来后向全校干部、教师认真传达,并展开专题教研活动。他们还每年组织高三毕业班全体任课教师赴外地学习考察,开眼界、长知识,使教师在考察、交流、研讨活动中,获得了丰厚的、高层次的教育思想和全新观念。教师踊跃投身教育科研,1999年,学校成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实验校,成为吉林省中学数学教育研究基地。全校教师又有20人承担了市级重点科研课题,36人承担校级课题。与此同时,他们“尊师重教”先从学校做起。盖雁校长响亮地提出了“要像重视工作那样重视教工生活”的口号,并付诸行动。这些举措既提高、稳定了骨干教师队伍,又吸引了大批校外流动教学资源,来校应聘者络绎不绝。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和培训学习,全校老师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一支年经化、专业化的育人群体渐渐壮大起来。
  中学阶段的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未来劳动者的素质。白城一中把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和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主体来抓。他们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即主观能动性、应变性和创造性,大力为学生创造条件,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十几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实行全校学生给任课教师评价打分的制度,学生在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教学效益评价目标体系评价教师的过程中,收获是多方面的。其中既能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能不断启示学生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此外,他们还因地制宜地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的养成教育。每天早晨和中午,在白城一中6万平方米的校园和1万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内都可见到学生值日“洒扫门庭”。再者,他们创建了校内广播站、电视台,由学生任小记者自己主办节目,并在网上学习交流。他们支持每年对入学新生实行平行分班,坚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学校常年开办学生业余党校,1995年以来已有14名同学入党。这些学生先后考入北大、南开、吉大等学校,全都成为学生干部,有的在北大当班长、有的在大连理工学院当系学生会副主席。另外,学校还建了14个教学实践基地,其中,有18公顷供学生实验的农业基地,有平台、炮旅、黑水靶场国防教育基地,有通业集团、祥达等学工基地,有博物馆综合教育基地等。
  他们把教书育人融为一体,把教学过程作为塑创造型人才的过程。他们要求全体教师按照大纲要求,挖掘教材本身的德育内容,运用德育的观点和语言逻辑把知识有血有肉地传播给学生。在学校的德育指导思想上,学校一直强调充分发挥德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所起的基础、导向、动力、保障作用,注重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分清德育对象的层次性,讲究德育方法的灵活性,探索德育工作的规律性,并通过一系列的德育渗透活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以便更好地分层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教育。
  16年来,白城一中通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先后有3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上发表,并有1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和省级获奖,学生的升学率不断提高,1999年升入本科院校的达600余人。1999年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上,仅获一等奖的就有2名同学,4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以评促改,科研兴校,创建信息时代新这点

   

  在当今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时代,高新科技将主宰社会各个领域,教育要大发展必须抓教育科研,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管理。坚持以评促改,实施科研兴校,是白城一中深化教育改革的又一举措。
  白城一中在实施科研兴校过程中,深入开展教育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1991年他们承担了吉林省“八五”相关重点科研课题,1996年他们承担了吉林省“九五”相关课题的研究,并在国家和省里获多项荣誉。这不仅为国家的教育科研做出了贡献,也为白城一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科学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白城一中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的实践探索,不断引导和教育广大教师深入开展教育研究,指导和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现在从高一年级开始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新一轮“学法”实验,为适应“3X”高考改革,他们还专程派人赴广东等地考察“3X”考试及课程设置等情况,重点加强对高考改革的研究。
  在实施科学管理、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学校不仅十分重视加强“软件”建设,同时还特别重视不断加强“硬件”建设。他们在推进“硬件”建设时,遇到了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当时学校每年段只有8个教学班,除一座725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外,学生宿舍属危房,食堂设施不达标,办学经费本来就不足,加上教师宿舍楼建设期间赶上市场建材和工程调价,致使学校负债百万元。不仅使改建学生宿舍、食堂等建设发展计划顿时面临夭折危险,而且学校自1985年以来坚持开展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资金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建筑公司讨债队的时常光顾,也曾搅得他们惶惶不可终日,学校当时的各方面工作都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中青年教师开始流向经济发达的广东、上海、江浙等地,甚至有些本市兄弟学校的老师竟然不愿调入他们这样一所省重点高中工作。当时预测,照此下去,即使学校什么硬件建设也不再搞,也需10年才能还上欠款,素质教育的许多内容和目标都有可能成为泡影。一时间,面对学校举步维艰的严峻态势和充满挑战的现实,他们认真地学习、研究邓小平理论,认识到学校要落实素质教育,科研兴校,就必须寻找冲出因经济问题而造成困境的突破口。当时,城市改革方兴未艾,市财政对学校的投入仅仅是人头工资费和部分冬季取暖费。钱从哪里来?白城一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的国情出发,从学校属省级重点高中非义务教育段的特点和社会上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长渴望宁可多花钱也让自己的孩子进重点高中学习的社会需求出发,去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管理体制,才能尽快摆脱困境,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实现地区经济落后而教育不能落后的坚定信念。
  白城一中抓住了学校当时隶属关系划归地级市教委的契机,向市里提出增招2个适当收费的择校班,所收资金可用于还债、改建危房、重建食堂等建议。1994年经市政府批准,学校正式公开招收择校生,开始有了新的资金来源,从此柳暗花明,经济状况逐渐有了好转,人心逐渐稳定,学校的各方面工作也随之逐渐呈现勃勃生机。校内管理体制改革的启动资金由1993年的每年10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每年20万元,学校的基本建设也几乎是一年上一个新台阶。在其后三年里,他们先后建了32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和食堂,并且平整了操场,规划了校园,铺出校园水泥油渣地面1万平方米,还集资建了4954平方米的3号教工宿舍楼。办学条件改善了,教师安居乐业,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学校在“硬件”建设上与国内先进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实验室等设施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彻底改善,单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在短期内难有新的起色。1997年秋,适逢新上任的刘润璞市长来校视察工作,学校认真向市长作了汇报,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设想。后经市政府研究决定,1998年白城一中预算外收入的20%部分不再上缴财政,可直接用于建设一幢4000平方米左右的综合实验楼,并将此项工程列为市政府1998年重点建设项目,同时还修建学校北面、东面的道路,彻底改善学校的周边交通和办学环境。此后,学校投资100多万元装备了新建实验楼,1999年又建成开通60个终端的校园多媒体教学网络,开设了电子阅览室,装备了2个多媒体教室,3个标准语音室。这些设备和设施使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创造现代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教学条件。
  

以评促改,设立分校,创建办学体制新通道

   

  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形式办学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因此,办学体制的转轨变型便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吉林省重点高中的白城一中,自然被当地视为“高等学府”,平民百姓家的子女,若能到白城一中上学,被视为家门的幸事和荣耀。为了让孩子从小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不知有多少父母宁可舍近求远,也要为子女选一所好学校。
  白城一中每年招收学生仅限于洮北区40万左右的人口范围。1998年全市报考普通高中的人数猛增,仅洮北区报考白城一中的人数就由往年的900人增至1600余人,其它高中、职高的报名人数也大幅度增加。按全市现有学校当年预定招生名额测算,势必将有大批不能升入高中就学的初中毕业生涌入社会待业。面对这种形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着现任校长兼党委书记盖雁的沉思。他想学校能否创造条件,不要国家一分钱,自筹资金办一所分校,再接纳一些渴望接受正规高中教育的学子?这种想法提出后得到校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于是他们组织干部、教师对这一举措的机遇性、可行性和风险性反复多次进行论证,并多次请示市政府和教委领导。最后,校领导班子认定,办民营分校是于国、于民、于学校发展都很有利的一件好事,学校应该敢担风险,创造条件,乘势而上。1998624日,经教委批准,“国有民办”的白城一中分校正式成立。学校设立18个教学班。前任校长、党委书记王志臣担任白城一中分校校长。分校成立当年即招收五个班。分校成立近两年来,社会声望、信誉即闻名遐迩。1999年在普通高中生源竞争十分激烈的条件下,主校招生任务尽管已完成,分校又择优招收6个教学班,生源发展到长春、乌兰浩特、松原等地,招生数额远远超过预定目标。
  白城一中分校的“国有民办”,既不同于“私立”学校,也不同于扩大招生规模学校,更不同于公办学校的“转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校有民办”。分校隶属于主校,教育教学管理等与主校同步,具有公办学校的稳定性。分校实行全员聘任合同制,编制精兵简政,实行动态的量化目标管理,具有民办学校的灵活性。主校运行了多年的评价考核办法,结构工资制,在分校的管理正效应运行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校办学以学生为本,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干部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分校的员工评价考核中,学生满意率是一票否决项。分校拥有4名特级教师,教师中有5名受国家教委表彰。教师队伍主要是由本校离退休人员、大学本科毕业生和社会招聘教师三部分老中青结合,平均年龄45岁。分校运行近两年来,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与管理体制,素质教育成效卓著,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斐然,校风校纪校容校貌良好,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
  白城一中办分校的成功,不仅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就学机会,而且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发挥名校效应、如何有效利用名校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当地多渠道办学的教育体制改革树立了榜样。
  16年来,他们形成的“量化管理、以评促改、科研兴校、多体制办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享誉省内外,许多学校纷纷派人前来考察交流。1999年底,吉林省委、省政府组成的联合督导评估组,对白城一中多年来的办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评估,这所学校被评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高中办学水平A等学校。今年6月将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山地大会,已邀请盖校长到会宣读科研论文,届时,白城一中素质教育农科基地的科研成果将公诸于世。今年下半年将在白城一中召开以教育评价为主题的吉林省实验校(中学组)协作研究第六届年会,会上盖雁校长将向与会成员介绍学校以评促改的经验。
  白城一中成功之路,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范例,它必将为21世纪中国的教育大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 淡淡妖娆
  • 发表于:2010/4/30 9:22:14
  • 来自:吉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一中越来越好了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